天天操视频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政策法規 > 政府文件

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蓬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字體:[大] [中] [小]

蓬江府〔2022〕12 號


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區直各單位,上級駐蓬江單位: 

       現將《蓬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反映。




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政府

2022年9月19日





蓬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



目  錄

前    言

一、總則

(一)規劃定位

(二)規劃范圍

(三)規劃期限

(四)規劃依據

二、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二)存在問題

三、發展環境

(一)發展機遇

(二)面臨挑戰

四、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二)基本原則

(三)總體目標

五、重點任務和實現路徑

(一)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二)加強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三)推動特色文旅產業發展

(四)完善文旅融合體制機制

(五)推進文旅產業體系融通耦合

(六)激發文旅多元消費活力

(七)加強文旅品牌營銷推廣

(八)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二)加大文旅投入力度

(三)強化用地保障

(四)加快人才培養

(五)完善文旅統計制度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蓬江區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落實“四個全面”戰略部署的關鍵時期,更是蓬江區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高標準推進中心城區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活力新城的關鍵時期?!笆奈濉币巹澥俏覈_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為推動蓬江區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強區、旅游強區建設邁上新臺階,根據《江門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蓬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特制定本規劃。


 

一、總則

(一)規劃定位

本規劃為蓬江區層面的專項規劃,是指導蓬江區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期間的總體規劃,是指導蓬江區文化和旅游快速、協調、有序發展的重要指引,也是指導各鎮(街)在規劃期內推動工作的主要依據。

(二)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涵蓋蓬江區行政轄區全境,包括環市、潮連、白沙3個街道辦事處,棠下、荷塘、杜阮3個鎮,總面積為324平方千米。

(三)規劃期限

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

(四)規劃依據

1.中共中央、國務院文件

(1)《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2018年;

(2)《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2018年;

(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19年;

(4)《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2019年;

(5)《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0年;

(6)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2020年;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2021年。

2.國家部委局文件

(1)《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2018年;

(2)《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0年;

(3)《關于深化“互聯網+旅游”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0年;

(4)《“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2021年。

3.地方文件

(1)《關于印發廣東省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2018年;

(2)《廣東省加快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2020年;

(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2020年;

(4)《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準(2021-2025年)》,2021年;

(5)《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建設方案》,2021年;

(6)《江門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年;

(7)《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及工作清單》,2021年;

(8)《江門市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實施方案》,2019年;

(9)《江門市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9-2030)》,2019年;

(10)《江門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2020年。

二、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公共文化設施全面升級。“十三五”期間,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點布局更加合理,建有區文化館、區圖書館、區博物館,其中區圖書館和區文化館均為國家一級館;建成15間陳垣書屋(24小時自助圖書館)。下轄6個鎮(街)均設有綜合文化站,其中3個特級文化站、3個省一級文化站;全區134個村(社區)均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在此基礎上,高標準規劃建設市檔案中心(區圖書館、區博物館)、蓬江區文化中心等一批地標性重大文化設施,扎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生活需要。

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十三五”期間,蓬江區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不斷增長,全區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常態化免費開放,區文化館和圖書館總分制建設基本完成。區、鎮(街)、村(居)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十分鐘文化圈”建設取得實效,依托分館服務點等基層文化活動陣地,廣泛開展“村居歡樂送”“高雅藝術進村居”“百姓文化大舞臺”“我們的節日”“24小時自助閱讀”“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動,每年舉辦群眾喜聞樂見、參與度高的文體活動超過1000場次。

文化品牌提質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蓬江區大力挖掘特色文化資源,重點打造陳白沙文化品牌、陳垣讀書品牌、戴愛蓮舞蹈品牌。圍繞建設“文化名城、宜居蓬江”的總體目標,以創建廣東省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目標,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逐步完善。成功創建“廣東省中華詩詞之鄉”“詩詞中國”創作基地、戴愛蓮舞蹈傳承基地、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舞蹈)創排基地。依托“戴愛蓮”品牌,聯合中國舞蹈家協會、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共同策劃“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群眾舞蹈展演,并走出江門,與全國十多個?。ㄗ灾螀^、直轄市)聯合舉辦“戴愛蓮杯”舞蹈選拔賽。通過深入推進“中國舞蹈之城”“陳白沙嶺南儒者之城”“陳垣書屋”等文化載體建設,蓬江獨特的文化品牌矩陣日趨完善。

文化遺產保護逐層落實。“十三五”期間,蓬江區有序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加強政策保障,出臺《江門市蓬江區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工作方案》。新增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陳白沙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以啟明里、南芬里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活化利用取得明顯效果,成為網紅打卡地。潮連洪圣廟會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2020年末,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項。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推動特色學校創建工作,舉辦蓬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培訓班。

文化旅游市場主體不斷增多。截至2020年12月,全區已建成2家文化類產業園;共有文化產業經營單位136家,其中,日常演出場所經營單位1家,演出機構9家,文藝表演團體2家,網吧53家,歌舞娛樂場所36家,游藝娛樂場所7家,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單位7家,接收衛星傳送的境外電視節目播放單位3家,藝術品經營單位10家,經營性互聯網文化單位8家。旅游產業效應明顯提升。全區共有旅游企業35家,旅行社分支機構(含網點營業部)67家,星級飯店2家,民宿2家。潮連街富岡社區、棠下鎮石頭村被評為江門市鄉村旅游示范村。2020年,全區旅游接待人數約195.9萬人次,其中過夜游客約141.2萬人次,一日游游客約54.7萬人次;全區旅游收入約25.9億元,其中,國內旅游收入約25.5億元,旅游外匯收入約560萬美元。

基層文旅活動異彩紛呈。“十三五”期間,蓬江區積極打造“城市會客廳”,通過舉辦多項具有地域影響力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提升群眾文化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新需求。持續舉辦“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群眾舞蹈展演,吸引眾多城市隊伍報名參演;同時以舞蹈之城建設為抓手,成立“戴愛蓮舞蹈教育學術研究中心”,舉辦戴愛蓮舞蹈美育思想學術研討會,加強舞蹈交流、合作,提升“中國舞蹈之城”知名度。舉行2019中國僑都(江門)華僑華人嘉年華蓬江分會場“僑鄉歡樂行·萬人游蓬江”系列活動,通過精彩比賽、美食嘉年華、美食節、書法展覽、品鑒嶺南文化等,充分展示蓬江形象,宣傳蓬江文化,推介蓬江旅游。舉辦2020年“廣珠中江”街舞大賽,為喜歡街舞文化的青少年提供展示的平臺。舉辦“奮斗吧,蓬江兒女”—蓬江區2020年新春聯歡晚會,多維度展示蓬江人民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美好蓬江的蓬勃朝氣。啟動2020蓬江文旅嘉年華暨“精彩·夜僑都”消費節活動,以蓬江歷史文化為主題,策劃推出“兩天一夜游”“精品一日游”,以“文旅活動+夜間消費+會展經濟”的方式,發揮旅游業對全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激發市場活力,將蓬江打造成為獨具僑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發展穩中有進。一是組織領導保障到位。蓬江區成立全域旅游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全區全域旅游工作;成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文化旅游合作專項小組,推動共建人文灣區和構筑休閑灣區;成立蓬江區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文旅產業招商組,進一步加大文旅產業招商力度,加快招商成果轉化。二是規劃編制有序推進。蓬江區已編制出臺《江門市蓬江區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江門市蓬江區扶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暫行辦法》。棠下鎮聘請五邑大學張萬勝工作室對良溪古村進行打造“最美鄉村”規劃,打造“古良溪十大名片”。三是旅游設施提檔升級。蓬江區高度重視旅游廁所建設管理工作,大力推進“廁所革命”,2016-2020年共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34座,基本達到“數量充足、干凈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的要求。2016-2020年全區建成“中國僑都步行徑”376公里,基本形成老城印象、商旅休閑、濱島親水、綠野鄉村、郊野登高五段各具特色的主題步徑網絡。長堤風貌街區段入選江門市僑鄉文化遺產游徑精華示范段。園山湖、天沙河周邊文化景觀已完成建設,開展陳垣故居文物保護與整體提檔升級項目規劃設計,開展潮連建筑文化遺產整理調查,推進啟明里、南芬里改造升級建設,打造人文旅游景點。

文旅融合發展態勢向好。為促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檔升級,釋放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區委、區政府將文旅產業平臺作為蓬江區重點發展的“1+3”產業平臺之一。重大文旅項目招商和建設進度加快,2017年蓬江區文化旅游招商推介會成功簽約十大文旅項目,投資總額逾37.3億元,杜阮涼瓜田園綜合體已完成配套工程建設,已完成核心區農耕路升級改造、涼瓜文化主題公園、智慧種植大棚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景觀提升項目,游客綜合服務中心正在建設中。濱江·僑院已開工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建設、會展文旅產業建設和打造特色文旅產業示范項目被納入蓬江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項目。2019年以來,蓬江區先后舉辦“杜阮涼瓜節”“杜阮羊肉節”和“棠下牛肉節”,通過美食帶動旅游消費;同時,廣東珠西國際會展中心、江門體育中心投入運營,積極推動“體育+文化”“體育+旅游”“體育+會展”產業融合發展,陸續承辦了2屆世界排球聯賽、3屆全國女子排球錦標賽、東京奧運會亞洲男排資格賽以及中國女子排球超級聯賽,多項排球大賽擦亮江門“排球之鄉”的城市名片,全省首個中國排球協會排球訓練基地落戶蓬江。張學友、譚詠麟、李克勤江門演唱會順利舉行,逐漸形成全區文體旅資源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二)存在問題

1.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蓬江區雖已初步建立了覆蓋全面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但與粵港澳大灣區知名旅游城市仍有較大差距,以旅游廁所、標識系統、解說系統、智慧旅游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仍有待健全。全區基層文化站服務效能仍需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仍存在短板,缺乏代表蓬江區形象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和建筑。蓬江區需要深度整合現有的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進程,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從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最大化。

2.文化和旅游產品精品率不足

蓬江區各類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分布廣泛,但目前以點狀局部開發為主,由于對隱性文化旅游資源的顯化利用不足,空間距離、道路基礎設施與公共交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景區(點)之間的線路聯動、產品組合尚未形成聯動性大、競爭力強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對本土文化、僑文化、根文化、鄉村文化、名人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夠,導致眾多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尚未轉化為文旅產品或文旅品牌。蓬江區文化旅游產品和項目整體特色不突出,創新不足,精品意識不強,導致“好的資源優勢”未能轉化成為“好的產業優勢”。

3.文旅產業整合優勢釋放不足

目前區內龍頭產品容量不高,文旅優勢未充分釋放。蓬江區優勢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缺乏具有強大吸引力和輻射帶動性的引擎項目,未能形成研學旅游、鄉村旅游、體育旅游、康養旅游、商務會展旅游、夜間旅游等完善的多樣化旅游產品體系及旅游配套服務體系,導致存在游客停留時間短、人均旅游消費低、重游率低等問題,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影響力和帶動力有待提升,整體優勢尚未充分釋放。

三、發展環境

(一)發展機遇

1.國家戰略支撐引領

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多項戰略協同疊加效應明顯。一是黨的十九大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二是全域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成效顯著。三是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時代背景下,繁榮鄉村文化和發展鄉村旅游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推動力。四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共建人文灣區”的新要求,賦予了大灣區城市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新使命。五是文旅融合發展成為國家層面的關注焦點,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給文旅融資和文旅項目發展創造更多機會。

2.“雙區”建設激發新活力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建設為蓬江區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對蓬江區文旅產業的輻射、帶動效應明顯。蓬江區作為江門市中心城區,擁有歷史人文、文化休閑、商務會展等豐富優質旅游資源和商業業態,為我區深入參與區域文旅協同發展,深化與深港澳更緊密更務實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

3.消費需求不斷升級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大眾消費日益升級,文旅成為幸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會極大地刺激文旅消費升級。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現境外消費回流趨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明顯增強,消費回流利好文旅業發展,進一步釋放國內旅游發展潛力,為我區文旅發展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二)面臨挑戰   

1.常態化疫情防控對文旅發展提出新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強烈依賴于客流空間流動的旅游業。當前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城市周邊游、“云旅游”、鄉村旅游將成為新的消費主流,消費者更加看重旅游體驗和服務質量,對文旅內容供給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重塑市場、利用市場思維倒逼文旅產品和產業升級、提高品質內容供給和服務供給、促進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等都是蓬江區文化、旅游“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挑戰。

2.同質競爭加劇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廣州、深圳、珠海等經濟發達城市的優勢不斷凸顯,對大灣區內人才、資金、市場等資源的虹吸效應不斷增強。同屬珠江口西岸的珠海、佛山、江門,都不約而同地提到要打造灣區“樞紐”或“灣區西翼樞紐”,這既暗示了各地已經在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布局里先期占據了一定的項目資源,也清楚地表明下一步還會在文化旅游方面開展競爭。此外,江門與其他灣區城市都強調要著力在發展平臺、交通設施、城市建設、文化旅游、僑資僑智等方面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全方位對接,因此在多個領域江門與其他灣區城市的同質化競爭都在加劇。

四、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全面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落實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突出創新引領,以打造“嶺南文化旅游名城”為總體發展定位,以“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展示客廳”為形象定位,大力推進文化和全域旅游建設,著力推動各領域多層次全方位深度融合,促進文化旅游事業和產業全面發展,奮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活力新城。

(二)基本原則

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原則。尊重文化和旅游的發展規律及客觀差異,找準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切入點,因地制宜推進文旅融合,注重文旅融合的效果。

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則。通過思想道德觀念的提升、文化內涵的挖掘、文化資源的利用、文化創意的引入,提升旅游品位、豐富旅游業態、增強產品吸引力,拓展旅游發展空間,以文化創新提升旅游產品質量。發揮旅游的產業化、市場化優勢,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方式、供給渠道、供給類型,帶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繁榮。以旅游為載體彰顯文化魅力,促進文化繁榮。

堅持統籌協調,互補共贏原則。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堅持地區之間互補共贏,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相互促進、互補協調、共同提升和可持續發展。

堅持特色創新、質量發展原則。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金融支持、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大格局下,加快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整合,挖掘文化內涵,突出文旅特色,探索創新發展文化與旅游新業態,共同推動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文化和旅游產業雙核心原則。文化事業是影響國家文化自信、國家文化崛起的偉大事業,旅游業是國家擴大內需、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路徑產業。文化產業應重視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旅游業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把好方向,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

(三)總體目標

“十四五”期間,以打造“嶺南文化旅游名城”為總體發展定位,重點發展都市文化旅游和商務旅游。以打造文化產業集聚區為重要戰略路徑,深度融入粵港澳人文灣區、休閑灣區建設,打造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展示客廳。通過融合與創新,繁榮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塑造蓬江城市形象與品牌,推動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新弘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旅產業體系得到新發展。

1.文化發展目標

以助力江門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臺為目標,圍繞“固根、筑魂、圓夢”建設主線,依托蓬江區豐富的文化資源,促進文化進一步繁榮發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完善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完善以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的總分館制,推進原創文化精品創作,增加全區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建設新型閱讀空間,打造核心文化圈,形成資源共知、共建、共享的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優化整合資源,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打造文化產業集聚區。

2.旅游發展目標

加速推進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實現現代化、集約化、智慧化、品質化,優質旅游產品更加豐富,旅游品牌建設更具成效。到2025年,全區旅游收入達50億元,游客量達400萬人次,全區文化和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5%,旅游業成為全區戰略性支柱產業。

表1:蓬江區“十四五”文化、旅游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         標

2020年

2023年

2025年

指標屬性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1

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面積(㎡)

2500

2700

2850

預期性

2

建設新型閱讀空間(家)

9

19

25

預期性

3

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冊)

1.23

1.25

1.5

預期性

4

文化惠民活動(場次)

20

50

80

預期性

5

獲獎文藝精品數(部)

4

12

20

預期性

二、文化遺產保護

6

非遺項目傳習所、傳習點(家)

3

11

15

預期性

7

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項)

20

30

35

預期性

三、旅游業

8

旅游接待總人次(萬人次)

195.9

300

400

預期性

9

旅游收入(億元)

25.9

37

50

預期性

10

國家3A級以上旅游景區(家)

0

3

4

預期性

11

改建旅游廁所(座)

3

6

10

預期性

12

建立旅游咨詢點(個)

1

4

6

預期性

13

鄉村旅游示范村(條)

3

6

6

預期性

14

民宿(家)

2

3

4

預期性

四、文旅融合

15

文旅活動(場次)

6

12

15

預期性

16

市級文化旅游類別稱號(個)

3

6

9

預期性

17

省級及以上文化旅游類別稱號(個)

0

2

4

預期性

五、重點任務和實現路徑

圍繞《江門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的蓬江區以打造“嶺南文化旅游名城”為總體發展定位,以重點打造文旅產業集聚區為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方向,以文化遺產游為文旅產業融合重點發展項目,蓬江區結合實際,對未來五年提出以下工作任務:

(一)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

1.提升公共文化硬件水平

提升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構建標準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每萬人公共文化設施面積2023年達2700㎡,2025年達2850㎡。推進區文化館、區圖書館為中心的總分館制建設,加快市檔案中心(區圖書館、區博物館)升級改造項目,推動區圖書館新館建設,增加全區公共圖書館文獻館藏量,人均藏書量2023年達1.25冊,2025年達1.5冊;推動區博物館建成國家三級館。積極推進蓬江區文化中心(配建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推動荷塘文化綜合樓建設等項目。推動文化場館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提檔升級,補齊基層文化建設短板。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展示分館、非遺專題展示館和傳習所(點)建設,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設,打造標志性文化設施。

2.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進旅游景區、進民宿,構建主客共享的文化服務新空間,實現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以及東湖公園、園山湖公園等城市公園開展特色文化空間改造。深入推進公共圖書館(陳垣書屋)、文化館(站)、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免費錯時開放,結合實際情況,鼓勵有條件的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場館在周末及節假日實行夜間開放。盤活文化公共服務資源,推動公共文化場館(站)開展公益培訓、白沙國學堂、高雅藝術進村居等品牌文化服務項目,不斷滿足城鄉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支持和鼓勵各鎮(街)根據區域文化特色,積極打造“一鎮(街)一品牌”群眾文化活動,創新“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模式,推動“文化種子下鄉”“我們的節日”“百場公益閱讀活動推廣”“送戲下鄉”“戲曲進農村”“百姓大舞臺”等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形成有效對接,建立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和惠民投入的“精準定位”。

3.加快公共文化數字化進程

充分利用互聯網跨地域、跨時空的特點,推動文化和旅游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發展。尤其是將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公共服務項目等文化服務資源有效融合,一是數字化管理,建立文化資源數據庫,建立市民觀眾信息庫,探索便捷化、智慧化服務;二是數字化服務,通過互聯網向觀眾提供24小時線上游覽服務;三是數字化體驗,充分利用VR、AR等技術增強群眾體驗感,讓觀眾以虛擬體驗的方式參觀展覽、感受文物、獲取知識。

4.推進原創文藝精品創作

完善文化藝術創作激勵機制,加強藝術理論研究和藝術評論發展,促進文化藝術創作繁榮發展。重點扶持紅色革命題材、僑鄉文化歷史題材,支持創作一批新時代精品力作,推出蓬江首部原創話劇《良溪早晨》。持續打響“中國舞蹈之城”“蓬江區—戴愛蓮舞蹈傳承基地”舞蹈品牌,扶持舞蹈精品創作,完成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蹈劇和作品創作資助項目歌舞劇《戴愛蓮》創作、公演和巡演,并積極引進省級、國家級舞蹈盛事落戶。開展舞蹈與教育、舞蹈與產業等特色論壇,建成有品牌活動、有創作精品、有理論體系的中國舞蹈之城。推動文藝創新,開發舞臺精品劇目、戶外文旅演出劇目和戶外情景文旅集市“江門墟日”系列文化產品,打造蓬江本土的原創性文化IP。

(二)加強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工作

1.保護與傳承僑鄉文化遺產

堅持保護和傳承并舉的思路,扎實做好僑鄉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落實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任務,修復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鏈,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鼓勵有條件的鎮、村加強古村落、古建筑的文化保護和生態修復。依托良溪古村,深挖廣府人移民文化遺產,打造廣府文化公園,講好廣府人故事。積極探索文物活化利用路徑,充分利用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蓬江區博物館,借助文化遺產日、國際博物館日等活動,推進文物展覽與國內外知名展館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宣傳僑鄉文化,打造五邑華僑史、名人史展覽品牌。

加強對白沙商埠文化、叱石民俗文化、良溪根文化、鄉村節慶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充分利用潮連民俗館、棠下鎮三和嶺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實踐基地,傳承和弘揚嶺南民俗文化,推進荷塘紗龍、潮連洪圣廟會、棠下搶花炮等民俗文化活動開展,結合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改造,打造民俗生活館群。

2.保護和挖掘紅色文化

大力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結合新時代新形勢,融合時代元素,弘揚紅色文化的時代精神,增強紅色文化記憶的時代魅力。加快推進全區43個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和提升改造。加強規劃建設,重點推進革命烈士龔昌榮故居紀念館、廣東省革命老區村“紅色印記”項目、江門和平解放談判舊址、江門甘化廠工業遺址紅色文化提升工程,強化紅色旅游供給能力和場域體驗形式。將全區的紅色文化點位串聯起來,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圈。

3.打造蓬江特色文化品牌

科學分類,突出代表性,充分整合蓬江區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和歷史文化名人資源,打造具有蓬江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是打造“嶺南儒城”品牌,加強陳白沙嶺南儒學的研究和宣傳,大力傳承“白沙文化”,扎實做好陳白沙祠活化及周邊配套商業招商引資,辦好白沙文化節、白沙儒風—白沙街地名文化巡展、白沙文化進校園等活動。打造“陳白沙祠-御寶軒”文化商圈,塑造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江門特色的文化街區。二是創建“中華詩詞之鄉”,扎實推進詩詞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旅游景區工作。三是打響“中國舞蹈之城”品牌,積極舉辦百姓健康舞大賽和活動,加強舞蹈創排基地建設,辦好“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群眾舞蹈展演活動,推動戴愛蓮文化品牌走出江門、走向全國。四是打造文化地標,依托陳垣故居打造特色人文景觀綜合體,依托墟頂老街、長堤風貌街、啟明里等打造具有嶺南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依托良溪古村打造廣府人移民文化公園。五是推動時代名人專題館品牌發展,建設劉德華館等名人展覽館,深化盧國沾、陳垣、戴愛蓮等名人專題館(祖、故居)發展,深入挖掘、弘揚名人的時代精神,打造蓬江特色文化標簽。

(三)推動特色文旅產業發展

1.推進文旅產業集聚區建設

支持濱江·僑院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重點支持實際投資額在5000萬元(含)以上的新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項目,重點支持文化企業發展,鼓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轉化為文化旅游產品。加大文化與旅游融合項目的扶持力度,引導蓬江區創新創意產業園、東倉里文化創意園、南方光合文創公園等文化產業園區改造升級,鼓勵利用老廠房、老建筑、舊民居、閑置校舍等資源改建成富有文化特色與內涵的主題民宿、休閑街區、特色村鎮、旅游度假區。深化墟頂老街、啟明里發展,打造特色街區文化符號與標識,促進街區品牌化發展。推進長堤風貌街片區活化工作,加快開展長堤歷史文化街區整體規劃編制和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申報工作,把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與街區的改造更新有機統一起來;強化業態策劃,以人的生活體驗為核心,以生活場景的再現為重點,促進文化旅游整合發展;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格局,積極爭取中央和省資金支持,爭取更多如國家開發銀行廣東省分行的政策性貸款、專項債用于街區建設,將街區打造成為“主客共享”的全國知名景點和示范性社區。結合特色產業推動文化振興,荷塘鎮主動承接中山市燈飾產業,與中山錯位協同發展,依托燈飾產業,積極創辦燈飾設計賽等活動,打造荷塘燈飾文化產業,積極融合數字化信息技術,推進燈飾設計、宣傳推廣、市場銷售數字化發展。環市街道依托我區摩托車制造產業優勢(全國摩托車三大生產基地之一),圍繞“園區再造”“產城融合”“工業振興”工程,打造以摩托車文化為主題的集展覽、貿易、品牌推廣、跨境電商、文化配套服務為一體的摩托車文化創意產業園,規劃摩托車整車、配件展示銷售區,摩托車產業鏈創意辦公區,摩托車工業文商旅區等功能,開展摩托車技術人員培訓、電商平臺推廣、直播帶貨、智慧服務活動策劃宣傳等服務。

2.積極培育新型文旅創意業態

積極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等各環節的應用,培育壯大線上演播、云展覽、數字藝術、創意設計、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催生“網紅經濟”。推動蓬江區開發旅游演藝精品項目和數字化體驗場景,支持文化文物單位、景區景點等運用文化資源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大力研發文創產品,引導文化創意企業參與文化旅游商品的設計與制造,重點圍繞地區文化特色、非遺技藝等特色工藝,開發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文創產品。

3.推進文旅和科技深度融合

大力促進科技文旅融合發展,利用數字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傳統特色文化進行保護傳承,對文旅產業進行升級改造,推動文旅產業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增加附加值,提高競爭力。引導支持文旅企業加大對數字技術應用的研發投入,運用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傳統文化存量資源進行數字化改造,推進文化資源和文化產品可視化呈現、沉浸化體驗、互動化傳播,創造和滿足新的文化消費需求。

(四)完善文旅融合體制機制

1.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和旅游工作,發揮公共文化設施、旅游景區景點等平臺和陣地作用,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四史”教育,大力弘揚包括改革開放精神、偉大抗疫精神在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加強思想引領和強化理論武裝,深化紅色文化記憶的當代價值。

2.深化文旅機制體制改革

深化文化和旅游體制機制改革,推動行政許可便利化、規范化和透明化,完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加強資源、資產收儲、項目招商引資和項目運營管理,積極探索文旅市場管理機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單位組建理事會,強化服務功能。

3.強化文旅市場管理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省、市、區關于安全生產的部署要求,時刻把安全生產工作放在首位,配合相關部門扎實開展集中整治專項行動,不定期對全區內所有文化旅游經營單位、娛樂場所等進行突擊檢查,著力強化文化旅游市場安全管理責任制的落實。繼續開展“掃黑除惡”“整治不合理低價游”等各項市場秩序整治行動,解決旅游市場突出問題,切實維護旅游市場秩序,促進文旅市場安全有序穩定發展。

4.營造良好文旅發展環境

落實《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扶持辦法》(江文廣旅體發〔2019〕915號)、《江門市促進文旅產業復蘇和發展的若干措施》(江府辦〔2020〕12號)、《江門市蓬江區扶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暫行辦法》(蓬江府〔2020〕17號)、《江門市蓬江區會展及文體競技產業發展扶持辦法》(蓬江府〔2021〕1號)等一系列文旅產業扶持政策,完善文旅企業發展激勵機制。

5.完善文旅市場機制

培育發展新興市場主體,壯大市場主體,加強對“文旅+”新型業態的引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文旅市場主體數字化轉型。優化營商環境,鼓勵招商引資,積極開展“走出去”招商活動。建立健全招商引資聯席會議制度,發揮區、鎮(街)招商引資三人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制定文旅產業招商引資工作計劃,做好文商旅產業線索的收集和研判,項目的洽談和跟進服務工作。

(五)推進文旅產業體系融通耦合

1.打造都市文化旅游和商務旅游文旅品牌體系

統籌推進“一中心三品牌”(一中心為濱江新區,三品牌為僑商文化旅游品牌、尋根文化旅游品牌、鄉村文化旅游品牌)文旅品牌體系建設工作,結合城市提質、產城融合做好文旅融合文章,發展周邊鄉村旅游產業,不斷提升江門市中心城區的城市功能和旅游服務水平。

以濱江新區為中心,依托良溪古村、陳垣故居、龍舟山公園、園山湖公園、天沙河景觀示范段,全面推進“產業特色鮮明、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功能疊加融合”的文化旅游集聚區建設。依托廣東珠西國際會展中心、江門體育中心、區文化中心平臺,積極引進和舉辦高水平國際國內大型賽事、展會,大力發展“體育+文化+N”全產業鏈條,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商旅交流合作平臺。

以長堤風貌街片區為重點,打造僑商文化旅游品牌。發揮“僑”資源優勢,做好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展示客廳旅游業文章。深挖長堤風貌街片區商貿文化和僑鄉人文歷史內涵,加大片區歷史建筑群落和原有街區風貌的保護力度,通過文化賦能、情景智造、時尚演繹,對業態進行優化升級,對街區進行科學規劃和更新,實現文化旅游資源有機整合,以文商旅有機融合促進整體片區的活化和可持續發展,打造成以“僑都”文化包括僑居歷史風貌、僑商文化、華僑華人名人明星奮斗史為核心的情景體驗式的都市文旅場景,具有明顯“僑都印象”符號特征的都市微度假旅游目的地,爭取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同步推進環市街道丹灶古村、塘邊里華僑屋等區域活化利用,以沉浸式體驗為手段,以僑文化為內容,打造涵蓋文娛消費、休閑度假體驗,傳統文化與新銳藝術體驗于一體的文旅體驗目的地。

以良溪古村為重點,打造尋根文化旅游品牌。深挖“珠璣巷人南遷傳說”(珠璣巷移民落籍良溪傳說)故事,爭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挖掘歷史遺跡,制作良溪古村文化題材中型話劇,講好“后珠璣巷”故事,弘揚珠三角“移民文化”。以羅氏大宗祠為中心,以移民文化休閑體驗項目為主題,加快指示標識、管理體系建設和餐飲、民宿、購物等業態引進,逐步完善周邊旅游要素,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同步推進潮連祠堂一條街宗祠文化發展,發揮宗祠的族群凝聚和鄉情紐帶功能,使宗祠觀光游與民俗文化游、尋根祭祖游、宗祠節慶游等類型的旅游主題相結合。推動盧國沾祖居周邊升級改造,舉辦盧國沾音樂主題群眾藝術活動,探索創作盧國沾鄉土情懷電視劇、音樂劇。加強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共同挖掘陳垣學術遺產和精神品格的歷史價值、時代價值,挖掘陳垣在故居時的成長經歷,加快石頭村片區的整體改造與陳垣故居(陳寧遠堂)文物保護與整體提升工程。

以叱石風景區為重點,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品牌。深挖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資源,推進杜阮涼瓜田園綜合體項目提質升級,串聯養生谷田園度假綜合體、叱石風景區、蘭石公園、上巷村涼瓜基地,推動以農業生產和田園景觀為基礎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與休閑度假旅游的有機結合,形成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鄉村生態旅游產品體系。深化“荷塘月色”項目周邊環境建設,將南村革命老區結合景觀文化特色對祠堂進行升級改造,并依托當地的水鄉風情和田園風光,發展鄉村旅游。同步引導天鄉村發展生態農業休閑旅游項目與保利生態田園文旅項目建設進行互補提升。

2.構建文旅融合產品體系

以全域旅游建設為抓手,文化創意為核心,文旅融合為引領,重點文旅項目為載體,挖掘、突出地區特色,調整傳統旅游產品結構,圍繞全域發展、整體提升的目標構建空間結構布局規劃,對照市級規劃,開發僑都核心旅游、文化遺產旅游、特色村鎮旅游、紅色文化旅游僑鄉研學旅游、演藝體育旅、節事民俗旅游游等專項旅游產品,構建完善的文旅融合產品體系。

專欄:專項文旅產品建設

僑都核心旅游產品

充分利用長堤風貌街、潮頭中央公園、萬達廣場-匯悅城商業圈、濱江新區、江門甘化廠工業遺址等城市景觀資源,開發復合型城市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產品,形成以碧道和綠道為依托的城市旅游休閑觀光空間網絡。統籌協調推進“夜僑都”示范項目建設,開發系列夜間旅游產品,打造新的蓬江夜名片。加快濱江·僑院建設。

文化遺產旅游產品

串聯良溪古村(羅式柑普茶制作技藝)—啟明里(江門非遺手信館及東藝宮燈制作技藝)—陳白沙紀念館(茅龍筆制作技藝)—江門甘化廠工業遺址,將非遺文化、僑鄉文化、民俗文化等傳統文化融入旅游,打造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的文化休閑旅游產品。

特色村鎮旅游產品

串聯石頭村、陳垣故居等人文景觀,重點打造“良溪-五洞-天鄉-河山-周郡-石頭鄉村旅游圈”。串聯杜阮涼瓜田園綜合體、養生谷田園度假綜合體、叱石風景區、蘭石公園,推動以農業生產和田園景觀為基礎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與休閑度假旅游的有機結合,形成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的鄉村生態旅游產品體系。

紅色文化旅游產品

深入挖掘蓬江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革命舊址、紅色名人故居及紀念建筑為載體,加大紅色文化遺址展示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建成龔昌榮故居、戴愛蓮祖居等一批紅色旅游景區(點),強化紅色旅游供給能力,串聯蓬江各紅色景點打造紅色精品旅游線路,助力江門市成為廣東紅色文化旅游主要目的地。在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景點建設中融入更多紅色文化元素,推動紅色旅游研學示范基地創建工作。

僑鄉研學旅游產品

利用陳垣故居、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院士路等開展富有僑鄉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游;利用陳白沙紀念館、羅氏大宗祠、洪圣公園等開發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旅游;利用大西坑戶外拓展基地、杜威研學基地、養生谷自然研學基地等開展素質拓展與潛能開發的實踐教育游。

演藝體育旅游產品

充分利用江門體育中心的大平臺優勢,挖掘蓬江演藝、體育資源,舉辦多元文化體育賽事活動,與全區地方文化體育旅游資源串珠成鏈,吸引國內外大型文藝演出、會展落戶,引進明星演唱會、音樂劇、歌舞劇、話劇、演奏會等夜間劇場,展示蓬江區作為“中國舞蹈之城”“戴愛蓮舞蹈傳承基地”的風采。

節事民俗旅游產品

強化節事旅游產品的策劃與組織,做大做強陳白沙文化節、荷塘紗龍文化節、盧邊祠堂一條街宗祠文化節、涼瓜旅游文化美食節、棠下牛肉節、良溪祭祖風俗、洪圣廟會風俗等品牌,提升活動規格,擴大影響力范圍。新培育1至2個具有穩定周期、較大區域影響的大型節事旅游活動,帶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產業會展、新型主題節事項目,打造覆蓋全年的動態節事旅游產品體系。

工業創意旅游產品

積極推動江門甘化廠工業遺址活化利用,配合市有關部門推動江門甘化廠工業遺址提質升級,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建設,打造具有“僑味”的標桿性文商旅項目,擦亮國家工業遺址品牌。依托大長江集團、鈴木摩托車研究有限公司等摩托車企業打造環市摩托車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推動汽車工業旅游項目;推動東望洋、天地壹號、蘭芳園等企業發展工業研學旅游項目。

3.積極打造文旅精品項目體系

加快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區。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為目標,加快全區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進度,全力做好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工作,推動良溪古村、杜阮涼瓜田園綜合體等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推動歷史文化博物館群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開設主題鮮明、內容豐富、模式多元的民辦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場館,推動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江門東藝宮燈展示館、陳垣故居、新寧鐵路北街車站舊址、江門甘化廠工業遺產博物館和蓬江區國禧藝術館打造江門歷史文化博物館群,加快形成以國有博物館為龍頭、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群落格局。

打造“夜僑都”示范項目。加快構建“夜購僑貨、夜嘗僑味、夜住僑宿、夜游僑景、夜娛僑樂、夜品僑學、夜享僑健、夜賞僑都”為核心的“夜僑都”品牌矩陣。依托中心商業區、城市休閑功能區、歷史文化街區,串聯起劇場影院、文博場館、名人故居等文旅場所,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鮮明、帶動力強的夜間文旅消費聚集區。完善萬達五邑老街、長堤風貌街等文商旅融合項目,促進夜游消費空間載體提質擴容。推動環五邑華僑廣場商圈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西翼核心商圈,爭取創建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努力提升文化旅游消費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為打造彰顯江門特色的“夜僑都品牌”貢獻蓬江力量。

4.完善全域旅游要素體系

加強吃、住、行、游、購、娛等基本服務單項產業要素的建設,保證每種產業要素的供給總量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規模,服務水平能跟上旅游市場的需求。加強商、養、學、閑、情、奇新業態構建,積極依托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水利、國土、交通等相關部門的產業基礎,在不影響原有產業正常生產的基礎上,拓展不同類型的“旅游+”的新型業態,積極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大力提高原有產業的附加值。同時積極跟進市場需求,加強旅游基本六要素和新要素的結構協調性,要避免單項基本要素的供給不足、檔次差異大,還要保持假期彈性供給,提高高峰期的滿足能力。

挖掘傳統,壯大餐飲。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為契機,著力提升白石美食街、篁莊美食街、天沙河東路食街、江華路美食街、竹排街美食街、五洞牛肉美食街等美食消費場所品牌建設,加快推進白沙街遠洋片區的水產產業綜合體業態建設。做大做強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杜阮涼瓜的產業鏈,突出荷塘魚餅、潮連釀鱩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品,開展豐富多樣的美食節慶活動,豐富美食體驗方式。加快蓬江美食品牌的建立,擴大蓬江茶飲品牌知名度,推動美食消費的增長。

突出特色,優化住宿。依據“高中低檔結合,空間布局合理,主題特色鮮明”的發展思路,加強對國際知名連鎖酒店及品牌酒店的招商力度,鼓勵現有酒店提質升級,創建星級酒店。鼓勵住宿設施多元化發展,重點開發商務精品酒店、鄉村特色民宿等住宿產品,引導鄉村民宿等向規范化、主題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鼓勵民宿持續豐富配套服務,引入特色餐廳、咖啡廳、靜吧、水吧等內容,為住宿業創造良好的休閑氛圍。重點推進歷史文化游徑沿線的特色民宿布局,逐漸形成“一鎮(街)一方向、一宿一特色”的民宿格局。

豐富類型,擴大購物。協調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建設,聯合名家工作室開發非遺特色文創產品,探索舉辦文創設計大賽,鼓勵在校學生、業余愛好者參加,打造和培育一批標志性的旅游手信。依托蓬江的特色物產等要素,加強對匯悅大融城、萬達廣場、健威廣場、奧園廣場區域商業游憩氛圍的培育,開設文創、特產零售專賣店、專柜,打造一批特色文化旅游購物場所。推進線上旅游購物旗艦店建設,豐富線上購買渠道,加快蓬江電子商務業態體系化發展,支持文創產品走出去。

增強體驗,豐富娛樂。加強文化娛樂載體建設,形成以景區、景點,城市文化娛樂場所(劇院、電影院、KTV等)為主,文娛演出、節事活動為輔的文化休閑娛樂供應體系。充分挖掘區域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廣泛市場吸引力的文娛演出精品和節事活動,積極探索非遺體驗、表演常態化活動,積極探索景區主題表演,積極發展常態化市民文娛活動、賽事,形成主題化、健康化、大眾化的節事娛樂活動體系。

(六)激發文旅多元消費活力

1.培育文旅消費新熱點

推行“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運作”的發展模式,依托會展、文體中心等場館資源,吸引國內外大型文藝演出、會展落戶,發展會展旅游、演藝旅游業態。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景區、景點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發展夜景觀光、街區夜游、景區夜游、夜市夜宵、夜間演藝、夜間購物、夜間集市等多種形式的夜間旅游經濟。充分利用“精彩·夜僑都”消費節活動,打造繽紛集市夜、夜舞臺、夜廣場、僑都特色展、僑都藝術節,大力發展夜間經濟盤活娛樂場所及節事活動資源。發展數字文化和旅游消費業態,通過“云”上展播培育升級新型消費。

2.探索消費惠民新措施

深入分析文旅消費市場,文化市場立足市民文化需求,旅游市場以服務市內、省內旅游休閑需求為主,國內與國外五邑華僑為輔,確定文旅市場的服務對象與服務需求。設立文化和旅游消費專項資金,配合江門市實施旅游惠民促銷活動,促進旅游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舉辦文化和旅游消費季、消費月,舉辦數字文旅消費體驗等活動,以讓利于民、惠民惠企的吸引游客形式,推動文化旅游業全面復蘇,提振市場消費信心,拉動消費持續增長。

3.構筑文旅消費新場景

推動文化消費與商業場所深度融合,打造群眾身邊的文化消費矩陣。鼓勵依法依規對演出場所、博物館等文化場館進行設施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飲區、觀眾休息區、文創產品展示售賣區、粵書吧等,營造更優質的消費環境。推進智慧旅游建設,推動旅游景區提質擴容,強化智慧景區建設,優化景區消費體驗。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費場所無線網絡覆蓋水平,提高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絡覆蓋率。

(七)加強文旅品牌營銷推廣

1.創新營銷方法

建立合作營銷機制,采用“1(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牽頭)+6(轄區三鎮三街道)+N(企業跟進)”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冠名贊助、分項目贊助重大文化旅游品牌活動,加強政企良性互動。拓展營銷新渠道,采用“互聯網+文旅”營銷新模式,創新數字化營銷,以新聞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旅游電子商務、移動終端等為抓手,積極開展網絡社交媒體營銷,打造蓬江文化旅游良好形象。

2.強化市場推廣

積極組織轄區文旅企業參加廣東省國際旅游博覽會、香港國際旅游展、澳門國際旅游(產業)博覽會、深圳文博會等國際性展會,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合作交流,引導文旅企業與國際市場對接,支持文旅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新市場。組織舉辦文化旅游嘉年華,鼓勵各鎮、街舉辦主題鮮明的文化旅游活動,強化文旅企業推廣力度,在嘉年華開設文化場館專區、非遺專區、文創專區,積極組織文旅企業與文化場館互動,開展非遺活化招商,文創品牌推廣,提高文旅企業、非遺產品、文創品牌的推廣效果。

3.開拓主要客源地

加強旅行社在港澳、珠三角、長三角等主要旅游客源地的外聯能力,積極開展旅游專線游,依托江門與港澳在經貿、文化等方面的緊密聯系,加大與澳門旅行社的合作范圍和合作力度,積極開發定制旅游產品。支持、引導旅行社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培育一批優質、成熟的會展旅游、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等專項旅游產品。加強旅行社信息管理建設,深化旅游電子商務應用層次,積極開展外聯活動。

4.加強區域合作

激發各鎮(街)旅游資源開發的潛力,豐富蓬江區旅游資源、旅游項目,鞏固美麗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的成果。加強與江海、新會、開平、恩平、臺山、鶴山各市(區)的深度合作,開展主題聯動活動。充分激活地理位置優勢,按灣區所需、盡蓬江所長,積極融入大灣區城市群,加強同珠三角區域合作,利用華僑文化、嶺南文化資源,體育賽事與演藝資源,吸引國內、大灣區優質客流,形成珠西旅游名片。利用一程多站旅游概念,聯合大灣區城市積極開展文化和旅游宣傳工作,共同開發特色文化和旅游產品,共同開拓省外旅游市場,打響蓬江“世界僑邦,根脈蓬江”文化旅游品牌。

(八)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1.提升旅游交通配套功能

強化主要旅游景區、景觀、景點與交通干線、交通樞紐連接,提高公路技術等級和通行能力。結合江門市僑鄉文化遺產游徑、碧道建設,圍繞城市公園、商業廣場、特色建筑等城市景觀,積極發展共享交通,推進公共停車場建設。健全全區全域旅游標識系統,將旅游交通引導標識系統納入全區交通、市政設施統一規劃、統籌建設。

2.完善旅游集散與信息咨詢服務體系

加快將綠道驛站提升改造為具有旅游接待功能的旅游驛站,推進各鎮(街)均設旅游驛站或游客服務中心,不斷完善點狀停車場建設。結合鄉村振興示范村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推動有條件的示范村(居)開展文化服務中心與旅游咨詢中心融合建設。探索在五邑華僑廣場規劃組建集旅游服務、旅游信息咨詢和交通集散三大功能為一體的旅游集散中心。

3.持續推進廁所革命

大力開展旅游廁所建設和改造,重點提升旅游景區、公共場所、鄉鎮和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等區域公共廁所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普及鄉村旅游區等公共廁所,實現旅游廁所均達到A級旅游廁所標準,健全旅游廁所后續管養長效機制,全面達到“數量充足、干凈無味、實用免費、管理有效”的要求。

4.加快智慧旅游建設

推進旅游相關數據共享至區政務大數據平臺進行展示和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推進智慧旅游建設融入到智慧城市建設,利用智慧城市平臺,完善智慧旅游服務內容,做到一個端口包含“食住行游購娛”。完善電子旅游地圖,為游客提供包括自助導游導覽服務、實時定位、一鍵導航、720VR、線路及商家推薦等服務。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黨對新時期文化旅游工作的領導,樹立新時期文化旅游發展觀念,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部門與發展改革、教育、財政、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局等相關成員單位的長效協同工作機制,統一協調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強化政策銜接與協同聯動,積極推動各項政策落地。加強政策支持在用地、固投、在建、財政等多方面實施優先支持,鼓勵重大項目落戶蓬江。

(二)加大文旅投入力度

加大對文化旅游發展支持力度,確保財政性文化旅游經費支出規模及占政府財政性經費支出比例逐年增長。制定和完善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文化旅游發展的政策和財政獎勵文旅企業政策,支持文旅企業創新和做大做強。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旅建設發展,引導五邑鄉賢和海外華僑華人回鄉投資創業。創新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發展的模式,不斷探索與金融機構合作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新模式。建立起堅實的資本戰略聯盟,為蓬江區旅游發展搭建資本戰略合作平臺。認真落實國家、省、市對文旅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用好國家、省財政政策;稅務部門加大稅收優惠宣傳輔導,優化涉稅服務,確保稅收優惠政策應享盡享。

(三)強化用地保障

科學規劃用地規模,強化集約高效的用地機制,結合國土空間規劃調整工作予以積極保障。充分利用國家賦予廣東省的“三舊”改造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土地政策,加強文化和旅游建設用地保障能力,做好國土空間年度計劃,優先保障重大產業項目。認真落實國家及省對發展文化旅游發展的用地政策,用足用好“點狀用地”政策。保障重點文旅項目建設用地,對使用荒山、荒地、荒灘土地建設的文化旅游項目,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全面開展摸底清查工作,建立全區載體資源庫并動態更新,強化市、區兩級聯動,探索聯合收儲土地,盤活低效閑置用地。

(四)加快人才培養

大力支持旅游職業教育,加強與旅游院校、旅游企業的合作,聯合開展旅行社從業人員培養、培訓工作。深化校企合作開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旅游教育培訓,全面提高各類人才隊伍的職業道德、業務技能和公共服務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方式,采取訂單培訓、網絡培訓、現場實訓、技能大賽等多種方式,著力提升旅游行政管理、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員、旅游技能人才、鄉村旅游實用人才五支旅游人才隊伍綜合素質。鼓勵旅游企業吸納大學生假期實習和社會實踐,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短期培訓,為“旅游強區”提供人才保障。

(五)完善文旅統計制度

加強現代文化和旅游統計制度建設,健全全區、鎮(街)、村(居)三級統計體系,形成政府統計與商業統計互為補充的文化和旅游統計體系。建立健全有關部門文化和旅游發展信息共享機制,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發布機制。將文化和旅游發展主要指標及相關指標納入目標績效管理,健全文化和旅游發展督查落實工作機制,加大督查力度,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解讀:江門市蓬江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旅游發展股

咨詢方式:0750-8226279


音頻解讀:http://www.rongda688.com/zwgk/zcfg/zcjd/content/post_2700287.html

圖文解讀:http://www.rongda688.com/zwgk/zcfg/zcjd/content/post_2700249.html

文字解讀:http://www.rongda688.com/zwgk/zcfg/zcjd/content/post_2700273.html



相關附件:

政府文件